2014/01/31

1月末周隨筆


月底老公不在,回台過年去了,這周學到很多事,也多出了一點疑惑。

1. 教書份量仍很大,13小時的contact hours (實際教學時數),此外從周日開始到週五下午,扣除基本吃飯睡覺小小打混時間外,都在備課和回學生email。 與前兩周唯一不同處,在於心生一股被痛苦折騰的快感。很有趣,想到羅馬書 " 患 難 生 忍 耐" (雖然可能比喻不當)

2.今天是農曆大年初一,教課一早10點開始,8:30匆匆加入上班人群。從DLR站走到學校的路上心情大好,倫敦出現難得一見的大太陽(真的很亮,需要戴墨鏡的程度,這在倫敦冬天很罕見),心想,這算是一個好的開始吧!

新年第一天愉快的心情,讓我買了些巧克力和餅乾分學生吃。學生說: "you are now our favorite teacher." 真是悲喜參半,原來教學認真很難比得上賄絡學生。

3. 向學生學人性及人生道理

案例一: 印度男學生非請自來我辦公室門外,我回辦公室碰巧撞見。學生來要分數的。我問他為何不找course leader (我只是個seminar tutor),他的意思是course leader不會理他的 (<-- p="">
坐下來談時,發現改他報告的老師改的超認真的,明確指出學生哪裡寫得好,哪裡寫得不好。我問學生他看了comments沒有,他說有。不過我細問他哪部分的comments他看不懂時,老兄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說 "I think I deserve more"。因為我趕著去開會本次談話匆匆結束。
學生不死心再寫email給我,還是堅持他的報告值更高分。真是把我惹到了,老娘決定跟他耗。

竭盡所能地寫了一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威之以嚇的信,大致上是說: 要改分數,找老娘沒用,自己去follow學校正常程序。如果以想求進步的心情了解老師如何給分,本人樂意幫忙。給他看3篇水準不同的報告+marking rubric,都看完,知道報告差異後我再跟你說為何得到某分數。

此信一出,回音全無。

案例二: 中國學生找我寫申請研究所得推薦信,跟我說我的課是她上過最棒的課之一。不過事實上,她只上了我一周的課,第二周她小姐缺課。第三周,我寫信跟她說先來跟我談談,我要先了解她才決定要不要、以及怎麼幫她寫推薦信。小姐跟我約好時間,還說要來上課。

結果,約定時間到了人未出現,課也沒上。


案例三: 上學期因為大一學生要練習presentation skill,我現場給了comments,對一位學生說他的year 1 goals不夠明確,英國男學生說,他相信我不懂他在說甚麼。兩人堅持了半晌,最後再我跟他說請你到我office hours跟我深談結束。

這學期繼續帶這班, 我故意稱讚這位學生說: "I really enjoy reading your report. There are some really good reflections." 此後,學生似乎變成不同的一個人,從上學期上課都懶洋洋地趴在桌上,到這學期上課會回應我的問題,缺課會主動寫信說明理由。

案例四: 本周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課給學生case study,內容是一位中國女生到英國念大學的調適過程,例如一開始的學習障礙、對文化不適應等等。課堂討論後,發現英國學生(即便是小時候來英國的外國人)對於這種cultural shock或acculturative stress既不知曉也不關心。發掘這件事對我來說才真是一個shock!

又聽到一位巴西學生的分享,他曾經和中國學生還有本地生一起做過project,他說在group discussion時因為中國學生英文差、發音不標準、講話很慢,本地生常打斷他們說話,甚或直接忽略。

附帶一提,我們leadership 教學的teaching team在開學第一周討論教學,其中一個議題是如何對治中國學生,因為中國學生上課不參與已惡名昭彰。同事因為顧慮到我,講話都非常小心。

 小結論: 人能看到的真的很片面,我們大多時間都以我們看到別人的某些面向來對他們的全貌做判斷

4. 老公不在,心情反而很輕鬆? (先說我沒想要離婚)

這是我本周最不理解的事情了。這周備課和教課很辛苦,但是我卻異常感到輕鬆。這周自己煮營養飯菜,吃得津津有味,並沒有因為要工作而感覺煮飯辛勞,並勤奮做家事,睡眠品質超好。
更過分的是,昨天在家裡時不時哼著歌,洗澡時更是放聲大唱。我頓時感到反差,為何之前老公在的時候都不是這樣??總是覺得很辛苦、很累。

這真是個謎。

和朋友聊天時有小小理清一些頭緒。

1) 我很會給自己施加壓力,是否因為我自己給自己的要求已經讓我應付滿載了,所以他人的要求讓我感到過度負擔?

2) 我的"鬼叫"是否沒能適度宣洩,想丟球給對方反被重擊回來?
(這是假說) 如果只有一個人,壓力大或不滿多半自行消化掉。身邊有親近的人就會想跟他訴訴苦。不巧的是我老公他不是很理解一般老百姓的訴苦(聽聽就好),所以他的認真回應常讓我覺得早知到甚麼都不要跟他說了。

其實還有一些心得,先在此打住。

2014/01/10

紅包袋計畫-後續

我的紅包袋計畫其實沒有實行多久,大概只有持續一個月左右。當初是想回答自己一系列的問題:

1) 要給多少錢才叫幫助?要給多少人才叫幫助?
2) 給了A homeless卻沒給B homeless合理嗎?
3) 給賣Big Issue的人(至少他們看起來自食其力)比只伸手要錢的人好嗎?
4) 錢給他們,結果去買酒了怎麼辦?
5) 給individual homeless 好,還是給幫助他們的organizations好?
6) 都給了別人但自己的需求沒法滿足怎麼辦?他們真的有比我更需要嗎?

因為紅包袋計畫,跟一位之前常出現在我家巷口的賣Big Issue太太結緣。我一開始認識她時,她面容愁苦,跟我說繳不出房租要被房東趕出去,之後說她露宿街頭很冷、需要禦寒衣物的那位。

那時應該是11月,我買了件外套要給她,也從教會朋友那拿到一件外套。兩件俱全之後,她確都沒出現。我跟卡通時不時會談到她,不知道她過得好不好。後來一件外套我給了另一位太太,另一件放在家裡。

今天早晨卡通出門後打電話給我,跟我說那位太太回來了,問我們過得怎樣,好不好。卡通要我下樓拿外套給太太,我內心出現了一些小掙扎(其實還蠻有趣的): 她幹嘛又回來了?那她之前又是去哪裡了?

我沒有馬上下樓,一部份原因是我想知道我自己到底在想甚麼。為何聽到她回來了我竟然有點心裡不高興?如果我們是不相干的人,我幹嘛跟她不高興?一邊工作一 邊想著,知道今天變天了,比前幾天冷些。心裡糾結著,最後決定把外套拿給她,也跟她買買Big Issue。換衣服下樓的同時,匆忙找了其它禦寒衣物,覺得準備的好像不夠"豐富"。但想想,卡通常常說我是"要五毛給一塊"的那種人,以為要給別人東西 就要比照自己的需要辦理。想了想,多拿了一件保暖衣和耳罩。

我下樓,太太正要離開,她今天看起來很好,一件不算厚實但至少是即膝的夾克,一個粉紅色背包,氣色看起來也不錯。我拿了衣物給她,也買了Big Issue,問她的Baby如何了。她蠻開心地給我看照片,是個可愛的女孩,大概1-2歲吧!

看照片的同時,我發現她們是"有家"的,看著看著照片,也算是OK的住所。我心裡有種不知如何說明的感覺,比較像是"原來我誤會了!"的感覺。

接著太太開始她從以前就跟我說的話,賣Big Issue生意不好、房子很小、有付房租壓力等等的話....我聽著聽著,心情上產生很奇妙的轉變: 從前我聽到她這磨說,我會覺得很罪惡、覺得自己怎麼"配得"這樣的生活,然後就把錢掏出來,掙扎地想這樣夠不夠多。今天得到不同的體悟:一方面感受到 "原來她一直一來跟我說的不全然是實話(不過其他人何嘗不是這樣?)",一方面也覺得 "原來我誤會了,我一直在"想像"她的生活。"

離開時,我心情很輕鬆,我好像知道要如何處理我那一系列的問題了。

1) 個人有個人的生活課題: 我在物質生活上比某人豐富不代表在其他生活上就不辛苦。大家都是來地球上討飯吃,學習人生道理的。我跟誰分享了我的甚麼(錢財、時間、知識、心靈交流)就靠緣分吧!

2) 如果我路過街頭沒買Big Issue或沒給homeless錢,我或許不會再感到愧疚。不是說因為我"被騙了"(很難說是誰騙誰)所以我不這樣做,而是因為我不受到"我想像中的她們的生活,驅動我內心中某種愧疚的心情而去分享財物"的奴役,去促使我的捐錢行為。

3) 學校的聖誕Party時,從同事那裡學到的一個道理。我跟同事說我上課時跟學生討論我跟Big Issue vendors接觸的經驗。學生普遍不願意捐錢給他們(含homeless),主要理由是"在歐洲,決定在街上討生活是個人的自由意志"。他們也說他們不 願意捐給慈善機構,因為有些錢被拿去賄落、或是用在捐款人不願意的用途上。
我同事聽到我的描述後給我了一個很棒的回答: 少聽他們(學生)在找藉口了,那只是他們不捐錢合理化自己行為的說詞。我今天捐了一點錢、買了一些Big Issues,就算我的捐款被拿去濫用,我回家、躺在床上仍舊是一夜好眠!

當時聽到心中感到超舒服的!

紅包袋計畫

之前我一直在想一件事,不知道各位有沒有過類似的想法:

每每走過大街,看到街上的homeless people 或是賣Big Issue (美國是Street Sense)的人,我都會想起聖經的話

"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你那裡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 (箴言第三章26-27節)"

這些話其實蠻干擾我的,不是說我不想做,而是說我不知道如何做才是適當得宜(合神旨意)的。

我常常想一系列的問題:

1) 要給多少錢才叫幫助?要給多少人才叫幫助?
2) 給了A homeless卻沒給B homeless合理嗎?
3) 給賣Big Issue的人(至少他們看起來自食其力)比只伸手要錢的人好嗎
4) 錢給他們,結果去買酒了怎麼辦?
5) 給individual homeless 好,還是給幫助他們的organizations好?
6) 都給了別人但自己的需求沒法滿足怎麼辦?他們真的有比我更需要嗎? (這又是另一個大哉問:我們到底需要甚麼)

我算是得到一個暫時的解決方法(至少對我而言行的通):

我跟卡通說我有一個計畫,我希望以後上班途中看到homeless 或big issue vendors,給他們一個紅包(我們想想紅色比較吉祥,表達祝福),裡面可以是一點錢(我決定放一磅),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張紙卡,寫點吉祥話(主要是激勵話語)。

問題來了:想做的時候才發現,原來給錢容易,給他人真心祝福反而不是簡單的事。我們已經籌備了幾天,信封都買了,紙卡也買了,但是俗務纏身,沒有清幽的心情靜心寫寫送給他們的話語。


最後,分享一個今天看到的Ted Talk: How to buy happiness?
哪一種行為讓人比較快樂?
1) 花$20在自己身上
2) 花$5在別人身上

http://www.ted.com/talks/michael_norton_how_to_buy_happiness.html

2013/08/10

倫敦經濟實惠日本料理 Ramen Seto (Camden Town)

我自覺不擅長寫食記或遊記,但是覺得Seto實在是一間非常值得推薦的餐廳,平價但很有水準。

第一次吃Seto是因為卡通住在Camden Town 附近。從他住的巷口走出來就是Seto,隔壁又有超好吃賣葡式蛋塔的店。

中午的lunch menu非常超值,有6.8磅、7.8磅、及8.8磅的套餐 (通常附湯和飲料)。6.8磅大概就是拉麵和炒麵類,7.8磅是飯類(e.g., 咖哩豬/雞排飯),8.8磅則有(鮭魚或鮪魚)生魚片飯。

我最難忘的其實是鮭魚餃子(salmon dumplings),外觀看起來跟一般餃子一樣,但是入口之後,非常珍實的鮭魚味讓人實在感動,就是百分百的"鮭魚"餃子。老闆真是真是用料的好業者!




今天和卡通去LBS附近,之後就從Little Venice沿運河(穿過London Zoo)走到Camden,喝了Moo Boo珍珠奶茶(又是另一間好喝飲品店)後,到Seto吃中餐。

我點的是咖哩雞排飯,卡通則是吃其間限定的中華冷麵。咖哩雞排飯就跟很多人在日本家庭料理店吃過一樣,蠻好吃,重點是吃得飽!! 對在美國待過數年的我,雖然對美國餐廳的食物品質很感冒(覺得很粗糙),但也感染了不良的大食量習氣,來英國後常常覺得點餐吃不飽 ^^///



卡通的中華涼麵很好吃,在於麵的Q度,雖然麵用的跟拉麵一樣,但老闆煮麵及沖冷水的時間顯然掌握得當,吃起來很有嚼勁,醬汁略帶酸,非常開胃,重點也是分量很大 (吃很飽!!)


總之,吃完Seto非常令人滿足!

老闆以前在Oxford Circus 附近開店,生意非常好! 後來房租到期,房東要賣掉,故移到Camden小巷。很多人都不知道這間好店的存在,所以很懶但是很受食物感動的我決定宣傳一下。

Ramen Seto
Address: 5-6 Plender Street, London NW1 0JT, UK


Urbanspoon 的介紹: http://www.urbanspoon.com/r/52/569018/restaurant/Camden-Town/Ramen-Seto-London
Trip Advisor的介紹: http://www.tripadvisor.com.tw/Restaurant_Review-g186338-d733998-Reviews-Ramen_Seto-London_England.html


2013/07/10

尋快樂系列:給他人與自己多些恩典

前陣子在倫敦當家庭主婦,對於嚴重以"工作"定義核心自我的本人來説實在煎熬。
家庭主婦不是人人能當。就如同管理學講 person-job fit一樣,我的人格特質與主婦工作的job descriptions mis-matched。

無聊,並不是説無事可做。生活充滿雜事,真的要殺時間不愁沒事做,上網打屁、瀏覽網頁,買買菜、逛逛街,睡個午覺,度過24小時再簡單不過。但真正讓人恐懼的是,當你過完一整天都有事可做的生活,卻感覺虛度一般。換言之,就是生活沒有重心。
(關於生活的重心,我有些心得,改天再聊。)

沒重心的生活過了兩週,不知所措的情緒想找出口。




我,不快樂。





人在孤獨又不快樂時,最容易心魔纏身。外靈入侵還有辦法靠外力治,心魔纏身不靠自身感悟還真是不行,神佛也深感難以施力(我公公分享的)。尤其是,人覺得痛苦時,焦點往往在自己身上,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可憐的可憐蟲:為何我的生活如此不順遂?為何他人比我有福氣?為何上天要讓我受這種磨難?

極端的例子暫且放一邊。很多時候我們身邊都有親人、好友的陪伴。當自己不如意時,或許想想:身邊親密的人某種程度而言也在分擔你的痛苦,雖然他們無法完整經歷你所經歷的。也正因為他們沒能經驗你的經驗,提出解決你問題的方法可能讓你不理解、倒胃口、甚至覺得對方根本不再乎你。但是,他們的建議(不論合適與否)正反映出他們愛你,所以他們想幫你解決問題。

是否太鑽牛角尖了?或許常常提醒自己:上帝只給人人所能承受的考驗(因祂知道我們很軟弱,而我們實際上也是如此)。不但多給自己恩典(grace),也多給親近的人多些恩典。

曾有朋友跟我分享過,當她覺得日子很難過,自己很可憐時,會上Facebook 貼一些被虐動物的照片,這往往讓她感到心裡好受些。但她覺得自己這樣做很病態。

如果我現在有機會當面跟她説,我會説:其實妳做的事何嘗不是多給自己一些恩典阿!

參考:

哥林多前書 10:13 Corinthians

你們所遇見的試探, 無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實的, 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受的. 在受試探的時候, 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 叫你們能忍受得住.

There hath no temptation taken you but such as is common to man: but God is faithful, who will not suffer you to be tempted above that ye are able; but will with the temptation also make a way to escape, that ye may be able to bear it.

2013/06/27

尋快樂系列: 心難駕馭

昨晚失眠,想的盡是與追求快樂相違悖的事。

想什麼呢?

找工作: 找不到好(排名前面的)學校教書
做研究: 幾個月以來進度十分緩慢,光是一個資料分析就可以拖了兩三個月,是我能力太差了吧?!
想起之前在研討會,有個正教授建議我,千萬不要淪落到教學型學校去
想起同學,已找到工作,在優良學府教書;自己似乎還在掙扎

想著想著,開始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的價值。

我全知道,每個人的人生目標不盡相同。
我也知道,神只給我們我們能接受的試煉。
我也聽過,生命中的每個經驗都是上帝最好的安排。
我更清楚,很多人生經驗已告訴我"人言可畏"以及"人比人,氣死人" (並不是說別人告訴你的都是錯誤的,而是個人人生追求的不同,適合每個人的東西不同,達到人生目標的方法不同)。

這些知識我都具備,只可惜沒法把它們活用。
為什麼?

"心智不專一","心不定靜",或是"沒有自在心",似乎都可以解釋我的窘境。



昨天聽 準提菩薩與持咒的意義,心裡很有感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sh1uMRSzuk

法師分享了一些很有幫助的話。
例如:
1) 佛法是方便法門,適合每個人的可能各自不同。只要適合自己,可以當作暫時的便宜方法
    --> 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
2) 我們的心很散亂,所以當心集中時(定),可以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
3) 斷煩惱、了生死、覺悟,必須定慧雙修。

反觀自己,可以很輕易地跟別人說自己的人生目標是"尋找人生真正的快樂及幫助他人找到自己的人生快樂"。但是在面對人生的不如意時,卻是這麼弱懦,一下就被自己的心念擊敗。

慚愧壓~


2013/02/20

從九型人格看對事物的看法

前幾天和牧師談到九型人格,他建議我看看老公屬於哪種人格類型。
對於九型人格,我並不陌生,因為從前著迷於Human Dynamics的理論時也看了一些與九型人格相關的資料。不過時間久遠有點記不清。

Wikipedia了一下,很快就知道老公是第五型,有 觀察者智慧型理性分析者思考型 等稱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A%94%E5%9E%8B%E4%BA%BA%E6%A0%BC
(解釋一下)

我呢,自我檢視一下,直覺認為我是以心為主導的,應該是第二、三、四型之一。很快挑了 一下,迅速認為自己是第三型,也就是事業型成就型實踐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9%E5%9E%8B%E4%BA%BA%E6%A0%BC

當時也發現九型人格測試的版本,就填答了。
http://o3o.cc/ninetest (中文版)
http://www.eclecticenergies.com/enneagram/test.php  (英文版)

結果顯示我是第一型。名為改革者完美型完美主義者跟從原則者改進型。我當時十分質疑中文量表的準確度。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C%AC%E4%B8%80%E5%9E%8B%E4%BA%BA%E6%A0%BC

晚上和老公電話聊天談到九型人格,自鳴得意地告訴他我一下就猜中他的人格類型,並要他根據對我的了解,判斷我的類型。

老公說,你就是第一型的阿! 說罷,我十分驚訝,告訴他:"你說的怎麼跟我量表做出來的如出一轍?!" (事後發現這很可能也是因為他是第五型的人,擅長觀察與理性分析)

我並告訴他我一開始認為自己是第三型,也請他看對於第三與第一型的敘述。老公說,以他對我的了解,Wikipedia關於第一型的敘述就是在講我。

Anyway,九型人格先放一邊,有興趣的人自己慢慢研究。現在要分享段有趣對話。

前一周一直和老公起爭執,所以時不時產生是否自己嫁錯郎的想法。
昨天和老公聊天(當然是和好了),問他: "老公,你會後悔娶我嗎?"
老公不假思索回答: "當然不會呀!"
我說:" 可是我會耶!"
老公說:"我不驚訝。因為你人第一型的完美主義者,有這種想法是自然不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