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一本十分有趣的書,書名叫做「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是關於組織大師韓第(Charles Handy)的生命故事。說起來很慚愧,我志在研究組織行為,但是在還沒看這本書之前,連韓第是誰我都不知道。隨著我看這本類似自傳,比較不是那麼學術的書,韓第從生活經驗中體悟許多人生哲學,並將這些哲學與組織的現象作連結,十分引我入勝,以致於我興奮地連買了三本他的著作,包括組織寓言,變動的年代,以及覺醒的年代。雖然我還沒看,準備把這些書在將來留學生涯時好好品味,但是我已經迫不及待地想把「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書中的內容好好整理,有朝一日形成我自己的思想分享給更多人。
韓第與彼得杜拉克齊名,不過我個人認為韓第比起杜拉克似乎不這麼遙不可及。杜拉克是貴族家庭出身,他認識當代許多有名的人(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相比起來,韓第出身於愛爾蘭牧師家庭,算是貧窮的貴族階級,曾在牛津大學念古希臘羅馬文史,這樣的背景後來卻進入了商業界。他先在英國殼牌石油工作,也是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草創人之一,後來到了溫莎堡當學監,再之後成為獨立工作者,職業是社會哲學家。他人生各個階段的轉變很真實,就像每個人都可能經歷到的一般,而他結合人生經驗而提出的見解,我只能用「很棒!」來形容,因為這些見解是這麼的真實,不是學術殿堂裡面唱高調的意見,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安蒂岡妮的挑戰'這章裡面他寫到:
「雖然商業分析的技術可在教室和書本理學到,管理的藝術和實務卻不能。管理很大的部分都是從做中得來的知識,每個人都必須各自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作法。培養個人所需技巧的最好方式是有導師小心地帶領,加上更常見的,從嘗試與犯錯中學習。反省自己所做的嘗試,特別是所犯的錯誤,永遠是最有用的方法。」
這些話聽起來再正常也不過,因為這句話描述了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的學習方式。然而我自問,在商學院殿堂裡學習的知識能否讓我將來給予企業經營者更好的建議?我想很多人都會以為實務是實務,學術是學術,但是相信「理論是最好的實務」的我,更需要把這段話謹記在心,將來絕對不要作一堆無法解決實務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的研究。
韓第與彼得杜拉克齊名,不過我個人認為韓第比起杜拉克似乎不這麼遙不可及。杜拉克是貴族家庭出身,他認識當代許多有名的人(愛迪生,愛因斯坦等)。相比起來,韓第出身於愛爾蘭牧師家庭,算是貧窮的貴族階級,曾在牛津大學念古希臘羅馬文史,這樣的背景後來卻進入了商業界。他先在英國殼牌石油工作,也是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草創人之一,後來到了溫莎堡當學監,再之後成為獨立工作者,職業是社會哲學家。他人生各個階段的轉變很真實,就像每個人都可能經歷到的一般,而他結合人生經驗而提出的見解,我只能用「很棒!」來形容,因為這些見解是這麼的真實,不是學術殿堂裡面唱高調的意見,舉個簡單的例子,在'安蒂岡妮的挑戰'這章裡面他寫到:
「雖然商業分析的技術可在教室和書本理學到,管理的藝術和實務卻不能。管理很大的部分都是從做中得來的知識,每個人都必須各自找出最適合自己的作法。培養個人所需技巧的最好方式是有導師小心地帶領,加上更常見的,從嘗試與犯錯中學習。反省自己所做的嘗試,特別是所犯的錯誤,永遠是最有用的方法。」
這些話聽起來再正常也不過,因為這句話描述了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的學習方式。然而我自問,在商學院殿堂裡學習的知識能否讓我將來給予企業經營者更好的建議?我想很多人都會以為實務是實務,學術是學術,但是相信「理論是最好的實務」的我,更需要把這段話謹記在心,將來絕對不要作一堆無法解決實務問題,反而製造更多問題的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