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4/17

你拿什麼定義自己?-3

蘇格拉底式質問

連續問三,四次「為什麼」,最終會探測到別人沒意識到的深層動機。

Charles Handy受希羅哲學訓練,他說一生中自己總是用這種方法了解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還記得小時候的經驗嗎?遇到事情總是會追著大人問:「為什麼是這樣?」「為什麼是那樣?」「這樣可以,那樣為什麼不可以?」這類的問題嗎。結果常常是大人被問到煩了,回了一句:「煩死了,沒有什麼為什麼拉!我也不知道拉!」之類的話。

現在回想,也不知道是否因為這些童年的經驗綁住自己的腳,長大後,做很多事情也沒加思考「為什麼」,大家都說這是好的,所以我就去做了。為什麼要這麼做?我也不清楚,因為大家都這麼做。

這是上
楊碩英老師的「系統思考」課時分享給我們的杜拉克的四個問句:
What do you really want to do?你真正想做的是什麼?
What for?為什麼要去做?
What are you doing now?你現在正在做什麼?
Why?為什麼現在這樣做?

其實大部分的時候我都不會思考的,聽起來很蠢但卻也是個事實。有時候很討厭自己,因為在一天結束後,只感覺自己有在做事,但卻不是太多對人生真正有意義的事。那種感覺就像活著但沒有覺醒一樣,這種人生型態是我覺得最可怕也最可悲的一種。

這時正在跟朋友MSN,我把這種想法告訴她,她倒是替「庸碌」這個詞給了很好的看法:

「庸碌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思考,思想上或心智上的進步...有的人不易察覺,就會用薪水有否增加,辦公室是否變大這類的指標去衡量。如果這種物質上的改善沒有發生,心情就會不好,會抱怨,驚覺庸碌好久了。」

真是講的很大快我心!有時候覺得自己是個「自願的奴隸」,為了求得溫飽將時間賣給工作。工作中不是沒有成就感,只是不知不覺中會突然問自己:「假如我今天就要死了,我還會願意做這件事嗎?」
其實心裡有答案,但是也不想說出來,因為那答案就像個不願面對的真相一般。只不過現在正好也面臨一個轉變期,就好像老天爺給我了一個機會,讓我經歷到什麼是不快樂(不是真的不快樂,而是人活得渾渾噩噩沒真活著的狀態),就因為知道什麼是我不想要的,才可以漸漸去探詢自己想要的。
Handy 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中不斷地重複到,他認為人生最重要的是「Eudaimonia」盡力做好你做得最好的事。這種人生最大的快樂,不是來源於享樂或玩樂或歡樂,而是深深沈醉在活出自己的滿足感中。
我想,要找到人生的快樂,蘇格拉底式的質問,很討厭,但很有用。

沒有留言: